柏山村,因一座海拔不过82米的柏山而得名,这里四面环水,东临青弋江,西边是柏山渠,是一个典型的山水乡村,也是共青团在泾县的第一个组织所在地。
夏日的骄阳下,青弋江江水蜿蜒动人,碧波如练。江畔边连片的玉米地翻涌着青纱帐的浪潮。“唰唰……咔嚓、咔嚓……”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沉甸甸的袋篓里,白糯玉米洁白胜玉,花糯玉米绚烂如虹。农户们十指翻飞,汗水浸润着笑意,用饱满的收成在江畔书写着丰收的诗行。
“玉”见沃土:良种筑基绘蓝图
柏山村深得青弋江厚泽,土层深厚、温润宜人、昼夜温差显著的天赋水土,正是孕育优质玉米的天然良园。如何将禀赋转化为富民产业?科技是关键钥匙。在安徽省农科院专家的精准“把脉”下,多种市场潜力大、适应性强的优质玉米品种——黄糯、白糯、花糯、黑糯等在此落地生根。其中,白糯玉米与花糯玉米以其卓越品质迅速脱颖而出。它们融合了甜玉米的鲜甜与糯玉米的软糯,兼具营养丰富、口感上乘、生长周期短、经济效益高等显著优势,成为柏山村特色种植领域冉冉升起的“新星”,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良种基础。
“钱”景如画:清甜香糯品质佳
山明绕灵性,水秀富乡村。走进柏山村的玉米地,挺拔的植株列队成行,饱满的玉米穗缀满枝头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作物交融的醉人芬芳。种植大户李某抢抓晴好天气,娴熟地采摘、分拣、装车,欢快的笑声与运输车辆的轰鸣声交织成激昂的丰收交响乐。“今年我们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全程指导下,种下了希望。这60多亩玉米长势喜人,生吃都清甜香糯,品质极佳,特别受市场欢迎,远销周边城市甚至上海等地。”柏山村党总支书记刘炎松一边指挥着热火朝天地采收,一边欣喜地介绍。依托科技支撑和生态优势,柏山村的玉米凭借其香甜软糯的独特口感和优良品质,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,从6月18日开始采摘至今市场销路持续拓宽。
“柏”名远扬:沃野逐梦展新途
近年来,柏山村立足资源禀赋,以市场为舵、增收为锚,在稳守常规作物阵地的同时,锐意调整结构,持续扩大优质玉米等高效作物的版图。智赚市场钱,特色种植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广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柏山村去年底成功“找回”的60亩流失耕地,如今重焕生机,成为培育高附加值糯玉米幼苗的“希望田”。
近年来,面对“有地无人种”的难题,昌桥乡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寻求破局之道。经专家团队多次实地考察论证,结合地块的土壤、气候条件,最终选定糯玉米种植作为激活这片“沉睡”土地的最佳方案。如今,村民李某主动承包了50亩,村集体带头种植10亩,形成了“农户示范引领+集体兜底保障”的创新种植模式。省农科院作物研究员提供从育苗、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的全程技术指导,并免费提供优质糯玉米种子,为这片“新生”土地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护航。这片曾经的撂荒地,正蝶变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。
“玉”见柏山串起的一条从青弋江畔奔向市场的“新鲜产业链”。这条产业链,深植于青弋江的天赋水土,成长于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的沃土,最终甜蜜反哺辛勤耕耘的村民。从良种选育到科学种植,从唤醒流失耕地到构建“农户+集体”新模式,再到畅销市场,柏山村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,铺展出一幅“玉”润民丰的锦绣“钱”景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