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修订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犹如一把标尺,不仅衡量出公务运转中的低效环节,更给各级部门确立了效能准则。这份蕴含着“提质增效”要求的条例,与时俱进地完善党政机关经费管理、公务接待、公务用车等规定,为进一步做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确立了思想遵循,提供了行动指南。
深化思想认识,筑牢节约根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,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“过紧日子”,把资源真正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。《条例》是弘扬优良传统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引,是进一步强化“过紧日子”的约束,是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、长效化的必然要求。各级党政机关要深刻认识到,厉行节约是关乎党风政风、关乎社会风尚的长远之举,应通过专题学习、案例研讨等方式,让“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”的理念入脑入心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时刻绷紧节约之弦,把遵守《条例》内化为思想自觉,外化为行动自觉,主动抵制各种浪费行为,让勤俭节约成为党员干部鲜明的政治底色。
聚焦关键领域,落实节约举措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以猛药去疴、重典治乱的魄力和担当深化作风建设,有效遏制了“舌尖上的浪费”、刹住了“车轮上的腐败”、整治了“会所里的歪风”,党风政风焕然一新。但是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,个别党政机关仍存在花钱大手大脚、搞“面子工程”等现象,这些与《条例》中“带头过紧日子”的要求不相符合,也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修订工作的现实针对性。贯彻落实好《条例》精神,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中体现,公务接待严格执行标准,杜绝超规格、讲排场;公务用车优化调度,降低运行成本;办公场所强化水电、纸张等资源管理,推行无纸化办公等等。同时,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,对违规浪费行为及时纠正,让“精打细算”成为工作常态,把节约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成效。
凝聚社会合力,营造浓厚氛围。厉行节约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,《条例》的践行不仅关乎党政机关的形象,更能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之风。党政机关要当好“领头雁”,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尚,通过公开“三公”经费的使用情况、发布节约成效数据,让群众看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决心与成效;社会各界要争做“践行者”,让节约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动自觉,企业可以将节约理念融入生产经营,通过技术革新降低能耗、减少废弃物,推行绿色包装、倡导循环利用;餐饮行业可积极推广“光盘行动”,提供小份菜、半份菜,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。通过每一个社会单元的积极行动,让“浪费可耻、节约为荣”成为社会共识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