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昌桥乡先锋工作站 > 专题信息 > 泾县昌桥乡:柏山玉米,荒田变金田

泾县昌桥乡:柏山玉米,荒田变金田

发布时间:2025-06-26 09:23 来源:昌桥乡 阅读次数:12
【字体大小:

昌桥乡,是泾县唯一旅游资源薄弱的农业乡镇,作为农业乡,还面临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土地碎片化难题。不少农田由于地块不连连片、土壤贫瘠导致耕种利润不高,为了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、通过提高耕种利润率来提高农民积极性,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当务之急。

县级擘画:精准定向,争取省级资源。在副县长李廷春带队下,县农业农村局、科技局多次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深入洽谈,详细介绍昌桥乡的土壤、气候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,成功将柏山村列为省级“玉米新品种适应性种植与高产示范项目”核心试点。这标志着省级农业科技资源首次成体系导入泾县昌桥乡。优中选优,引入新品种。省农科院专家组根据泾县生态条件,精心筛选了8个市场潜力大、适应性强的玉米新品种。其中,“澳甜糯75”以香甜软糯口感锁定高端鲜食市场;“农科糯336”凭借超强抗倒伏能力和高产特性,为种植户保驾护航;特色品种“黑甜糯”“黄甜糯”则以其独特外观和更高营养价值,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,为后续品牌打造埋下伏笔。系统培训,播下“金种子”。播种时,省农科院专家深入柏山村,在田间现场讲解。专家们围绕每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、栽培要点、预期产量和市场需求,面对面,手把手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,让村干部对新品种“心中有数、手中有术”。在示范田里,特派员手把手教学,从种子暗化催芽处理、土地深耕标准、科学基肥配比到精量播种技巧,确保种植技术规范统一。全程驻点,破解田间难题。由于省农科院远在合肥,专家并不能随时到现场指导,在玉米生长期,昌桥乡科技特派员们成了试验田的“常驻顾问”。以高级农艺师、昌桥乡科技特派员团队负责人吴国民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队,则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关键桥梁:他们风雨无阻,定期监测记录苗情、墒情、病虫害发生情况,并通过视频连线,将专家指导落实到位。

村级攻坚:荒地变良田,村干成“新农人”。小田变大田:这40亩柏山玉米试验田,是柏山村“两委”向荒地宣战的成果。面对分散、板结的零碎地块,村党总支书记刘炎松带领党员专班,挨家挨户做工作,创新采用“确权流转+村集体统一托管经营”模式,将荒地整合成片。紧接着,由全体村干部进行土地深耕、土壤改良、沟渠疏通等,硬是将“望天收”的荒地变成了高标准示范田。村干部亲自下田:播种季恰逢春雨,村“两委”成员带头挽起裤腿,与乡科技特派员一同下田,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,分区、分片精准播种8个新品种。这40亩玉米由柏山村“两委”干部带头耕种,汗水浸透衣衫,泥巴裹满裤腿,他们成了这片“希望田”最勤恳的守护者。

乡级赋能:品牌营销,小玉米闯出大市场。“种得好”更要“卖得火”。在主要领导的带领下,昌桥乡超前谋划,构建“品牌+渠道”双驱动模式。不同品种成熟时间不同,间隔10-15天,目前,第一批丰收时间为6月20日至25日,第二批预计在7月中旬。品牌化与电商突围。由乡农技站、宣传办牵头,联合打造“柏山玉米”区域公用品牌,设计醒目、环保的真空锁鲜包装,突出“现采现发”“甜糯爆汁”“科技生态”核心卖点。自5月下旬起,精心制作的预热短视频在微信、抖音等平台密集推送,播放量迅速破万,微信团购群短时间内爆满,“柏山玉米”热度初显。线下渠道托底。乡领导亲自带队,积极对接本地大型商超、生鲜连锁店,确保玉米采收后第一时间进入本地市场,消除滞销风险。目前,已有茶城水果、县供销社等代售点。 沉浸式体验引爆流量。策划“采收直播节”,邀请网友“云监工”采摘,现场试吃、农技讲解同步进行,将田间地头变为流量入口。届时,乡领导、科技特派员、村干部将齐聚田间,现场试吃、讲解品种特点、科普农业科技,将丰收的喜悦和产品的优势直观呈现,把田间地头变成强大的流量入口和销售平台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