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泾县昌桥乡坚持党建引领,聚焦集体经济、产业融合、基层治理,全力推动产业增效益、农民增收入、农村增活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
筑牢组织堡垒,激活乡村振兴“红色引擎”。以昌桥乡泉水村为例,泉水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通过“三个强化”筑牢战斗堡垒。强化班子建设,选优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,从致富能手、返乡人才中发展党员,优化班子结构;强化制度保障,建立周例会、党员联系户等制度,规范工作运行;强化作用发挥,设立党员示范岗、责任区,开展“传帮带”活动,培育产业发展“领头雁”。同时,创新“党建 + 产业链”模式,在生态农业公司、合作社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,实现党组织随产业延伸全覆盖。每月“主题党日”融合农技培训、产销对接,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,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红色动力”。
因地制宜兴业态,打造乡村发展“特色引擎”。泉水村立足生态保护区定位,坚持“三个符合”原则,选择“生态种植”作为主导产业,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。该村创新“党总支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合作模式,构建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共同体:党总支统筹政策与群众动员,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,公司负责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,农户通过土地流转、务工、入股等多渠道增收。2024年,该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84.5 万元,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,有效破解“千村一面”同质化难题。依托传统种植优势与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,泉水村以生态农业为引擎,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振兴“新动能”。
共建共治提质效,绘就乡村善治“和谐图景”。泉水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通过“三个注重”推动群众深度参与乡村治理。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召开村民代表大会11次,保障决策民主科学;开展农技培训300余人次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5人,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;探索“积分制管理”,将文明行为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,激发村民参与热情。同时,组建“乡贤理事会”汇聚治理合力,设立“便民服务站”实现“服务零距离”。针对老龄化、公共服务不足、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,该村提出培育多元治理主体、推动资源下沉、建设“数字乡村”等对策,持续优化治理效能,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画卷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