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”的决策部署,泾县昌桥司法所立足基层法治需求,以服务群众、保障民生为导向,整合资源、创新机制,高标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,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。
聚焦资源整合,构建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。昌桥司法所紧扣“窗口化、综合性、便民化”要求,依托乡镇司法所现有阵地,统筹整合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、人民调解、法治宣传、社区矫正、行政复议指引等职能,打造实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。工作站设置了法律咨询区、调解服务区,社区矫正室等功能区块,配备专业法律书籍、普法宣传册页、法治护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导引牌,并公示法律援助、公证服务、行政复议咨询、律师服务、仲裁等各类服务机构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,确保群众“进一扇门、办多件事”。同时,结合“智慧司法”建设,推广“12348”法网、皖事通APP线上服务,各类法律服务公众号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并行模式,实现法律服务“全时响应”。
强化专业支撑,织密基层法治服务网络。一是充实服务力量。组建“司法所工作人员+法律顾问+专职调解员+法律明白人”服务团队,确保群众疑难问题“专业解答、精准对接”。二是深化联动协作。与派出所、综治中心、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,针对农民工欠薪、婚姻家庭纠纷、土地承包等高频问题,开展联合研判和分流处置,形成“前端受理、分类办理、跟踪回访”闭环管理。三是强化培训赋能。定期组织村居法律顾问、人民调解员开展《民法典》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等专题培训,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,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基层法治骨干120余人次。
深化法治惠民,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。工作站将法律服务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合,立足昌桥乡村实际,在服务窗口日常提供法律咨询服务,年均接待群众200余人次;针对群体性纠纷或重大民生问题,启动“司法所+律师+部门”联席会商机制。通过“调解+普法”模式,“调解一案、教育一片”,2024年调解成功率99%,协议履行率100%。打造特色“老曹”普法工作室,由退休村干部曹长江作为优秀法律明白人代表围绕民法典、反电信诈骗、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主题开展“订单式”线上线下同步普法。
未来昌桥司法所将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,加强特殊群体保障,设立农民工、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;深化“法治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实现各村“法律明白人”覆盖率100%;建立服务效能评估机制,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动态优化服务供给等一系列举措,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规范化运行,持续提升服务质效,努力让群众感受到法治保障的“温度”、基层治理的“力度”,为构建法治昌桥、平安昌桥贡献力量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