泾县故地,窑火千年不息。在宣城茂林镇的青山碧水间,纪建新与他的花砖朝夕相对,守护着一门跨越千年的古老技艺。身为茂林花砖制作技艺第四代省级非遗传承人,他倾注四十载光阴,坚守在传承第一线,让这项承载历史的工艺在新时代重新点燃千年窑火的温度。
一、窑火照见少年路。1969年,纪建新出生于茂林镇一个普通家庭。因家境贫寒,小学辍学的他走进窑厂打杂,那年他才14岁。“谈不上结缘,就是为了生活。”他轻描淡写的话语里,藏着少年时代的艰辛。在窑厂的头两三年,他搬砖、和泥、烧火,什么苦活都干。15岁那年,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制坯,冰冷的泥土在手中逐渐有了温度。茂林花砖的神奇,始于两种泥土的相遇。油黄土如蜜般温润,高岭土似墨般沉静,工人牵着耕牛反复踩踏,让两种泥土在千次重压下交融成黏稠牵丝的泥团。青白色的纹路在砖面自然流淌,这项被誉为“千年不沾灰”的技艺,在抗战时期曾一度濒临失传。纪建新的外公曾经营窑厂,却因战乱、管理不善和烧火工人偷工减料,眼睁睁看着牛被劈死,窑火渐灭。这段家族记忆,也成了他后来坚守的内在动力——“这门技艺丢了太可惜”。
二、绝处逢春砖生花 。1992年茂林镇政府企业改制,纪建新果断买下砖瓦厂,任厂长兼技师,继续烧制花砖至今。“花砖这门手艺,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。”纪建新坚定地说。“改革开放以来,想要修建房子的人特别多,花砖的销量也很好。”然而,好景不长,新型装修材料流入市场。琉璃瓦、瓷砖、釉面砖这些材料价格低,受众面广,应用范围大,相比之下,花砖却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。转机在2003年寒冬降临。当琉璃瓦席卷市场,花砖厂濒临倒闭之际,南京地产商吴建平回乡探亲,偶入窑厂,探访花砖生产。了解情况后,回到南京派遣房产公司团队进一步考察,这场“机缘巧合”下催生出两年专供协议,也为花砖订单难题点燃新的希望。由花砖修建的房子,冬暖夏凉,失传近60余年的“会呼吸的砖”又得以重见天日。其青白纹理似山水氤氲,吸潮吐湿的特性,恰如古镇绵长的呼吸。
三、匠心铸就文化路。2013年,泾县茂林花砖厂正式成立,纪建新的坚守迎来曙光。次年,茂林花砖制作技艺列入安徽省非遗名录;2015年,他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传承人,“茂林花砖”商标也获国家批准。荣誉加身,他却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一项浩大工程——制作花砖浮雕《茂林府第图》。
“想记录嘉庆年间茂林最繁盛的时候。”为了还原“七墩、八坦、九井、十三巷、一百零八座大夫第”的盛景,他带着工具走遍古镇,实地考察古建筑遗址,光是考证和画图就用了一年半。随后请人雕刻、烧制,耗时两年多。砖面上,不仅有鳞次栉比的府第,还有茂林发糕、十二碗等民俗美食,千年古镇的烟火气在方寸砖石间流转。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