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茂林镇先锋工作站 > 新闻动态 > 炊烟里的传承者:吴波与茂林十二碗的半世坚守

炊烟里的传承者:吴波与茂林十二碗的半世坚守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 09:42 来源:茂林镇 作者:MLZ 阅读次数:8
【字体大小:

清晨五点的茂林镇,薄雾还未褪尽,吴波已在灶台前忙碌起来。土灶膛内柴火噼啪作响,炖锅里土鸡与黑猪肉的香气已氤氲了三个多小时。这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茂林十二碗”的传承人,日复一日,用时间熬煮着最地道的茂林糊——“急不得,也省不得功夫,心静了,火候才准。”

一、从谋生到热爱:灶台上的半生修行。1997年的冬天,22岁的吴波站在父亲的灶台前,第一次独立掌勺做茂林蹄髈。冰糖炒色时手一抖,琥珀色的糖浆瞬间焦煳,他慌得直冒汗,父亲在旁只说:“小火慢熬,就像做人要沉得住气。”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,50岁的吴波额头还会泛起细汗。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,他的厨艺启蒙源自童年灶间的烟火气:小学刚毕业,他便蹲在灶台边,看父亲处理食材,看粉蒸肉的米粉如何细腻地裹住五花肉,看茂林糊的蛋液如何在沸汤中翻涌出棉絮状的花。最初拿起锅铲是为了谋生。“那时候农村穷,学门手艺能糊口。”但当他发现小火慢炖八小时的蹄髈能让乡邻在宴席上露出满足的笑,当茂林糊的香甜能让远方客人想起家乡的味道,这份职业渐渐成了牵挂。“现在才懂,父亲说的‘匠人心',就是对得起食材,对得起吃客。”他制作的茂林三绝——茂林糊、蹄髈、粉蒸肉,每一道都需经过完整的八道工序。尤其是茂林糊,其汤底用土鸡慢炖八小时以上,确保其鲜美和浓郁,正如吴波所言,‘少一秒都出不来那股鲜劲’。

二、一桌菜里的文化密码:从宫廷味到乡土情。茂林十二碗的八仙桌一摆开,就像打开了一本活态的民俗志。第一道红亮的蹄髈上桌,寓意“红红火火”,只能出现在喜事宴席;第二道凉拌菜取“两相伴”的谐音,暗含对宾客的祝福;最后一道漂圆端上来,象征“小团圆”的圆满。吴波娓娓道来,这十二道菜不仅巧妙地与十二时辰、十二生肖相契合,更蕴含老一辈人的智慧与匠心——让每一位食客都能根据自己的生辰,在这桌盛宴中寻觅到专属的滋味。 

一桌菜藏着一段改编自宫廷的往事。清朝时期,江南河道总督告老还乡时,御厨将宫廷中的十二道精致菜肴带到茂林。其中,原本以蟒蛇肉为原料的茂林糊,随着时代的变迁,已经改用更为常见的土鸡作为主要食材。“变的是食材,但不变的是讲究”吴波指着橱柜里的土陶碗,“蒸粉蒸肉必须用这种粗瓷碗,透气才不闷坏肉香。”他坚持不用不锈钢器皿,“老祖宗的法子,藏着对食物的尊重。” 

食客常说,吃他做的菜能尝出“实在”。蹄髈用三斤以上的土猪肉,茂林糊的红薯粉来自后山农户,连凉拌菜都随季节换新鲜时蔬:春天用荸荠,冬天用菠菜,“绝不用大棚菜凑数。”有游客质疑68元一份的茂林糊比县城贵,他就笑着递上勺子:“您尝一口,不好吃分文不收。”
  三、传承的焦虑与微光:让更多人爱上这桌菜
最让吴波揪心的,是灶台下渐弱的火苗。从业三十年,除了堂弟偶尔来帮忙,再没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。“夏天灶台边能有四十度,冬天洗食材的水冰得刺骨,现在的孩子哪吃得了这份苦?”他常对着空荡的厨房发呆,手里摩挲着父亲传下来的铜锅铲。
但他没停下脚步。客人问起做法,他从不藏私,连茂林糊的火候秘诀都倾囊相授;带游客逛古镇时,总会绕到菜市场,指着挂着的黑猪肉说:“看这油花,就知道炖出来有多香。”有游客吃完蹄髈,有意向学习做法,他就手写菜谱,连“冰糖要敲碎成小粒”这样的细节都标注清楚。“只要有人愿意投身学习,这便是莫大的欣慰。”
  如今,政府的扶持让他看到希望:文旅局帮他申报非遗,央视纪录片团队也来拍过专题。但他最期待的,是泾县职校能开烹饪班。通过加强教育、市场推广和文旅宣传,让孩子们知道,灶台不仅是烹饪的场所,更是能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  暮色中的厨房,吴波正给蹄髈翻面。砂锅咕嘟作响,肉香混着冰糖的甜气漫出来,像在诉说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。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吃,我就一直做下去。”他擦了擦额头的汗,眼里映着跳动的灶火,“这十二碗菜,要让茂林的烟火气,传得再远些。”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