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6日,黄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周永桃骑着电动车驶向7公里外的联系村组——紫阳村冈上组,包里装着政策手册和民情日志。“今天要回访赵大爷家的吸水泵修缮情况,跟进调解村里两户的邻里纠纷,还要到离任老村干家里问问补助发放情况……”他的笔记本上列着5项待办事项。这样的场景,每周四都会在黄村镇的9个行政村、193个村民组同步上演。自2024年9月试行“周联月访”工作机制以来,全镇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,累计走访农户1.5万人次,解决民生诉求333件,群众满意度持续跃升,走出了一条“干部沉下去、民情浮上来、问题解决好”的基层治理新路。
三级联动破壁垒——“背包干部”织就乡村治理网。在安吴村党群服务中心,“AB岗”联合办公席前,一位村民正办理低保年审手续。“以前跑镇里要等车搭车,现在家门口十分钟搞定!”她举着刚盖好章的申请表感慨。这样的便利源于该镇构建的立体化联村机制,“领头雁”镇领导班子成员包联9个村,每月驻村办公4天,截至目前协调解决了以工代赈项目、征地拆迁等“老大难”问题27件,推动维护公路43.62公里。镇村干部结对“AB岗”,67名镇干部与村“两委”成员结对搭档, 动态更新联村包组名单,实行双岗互补机制,确保户户有人联。在九峰村,AB岗干部创新利用抖音直播的形式实现村民诉求“在线响应”,累计线上解答政策咨询400余次。党员乡贤化身“毛细血管”,百余名党员志愿者、网格员组成“邻里服务团”,对独居老人、留守儿童等101户特殊群体实行“每日一敲门”。“依托儿童服务站,我们不仅开设课业辅导班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难题,更通过情景模拟教孩子们防溺水知识,组织亲子视频通话维系亲情纽带。”黄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光明说道。
周四民情走访日——“问题清单”变“幸福账单”。“上次走访时随口提了句医保报销难,没想到第二天镇里就派专人上门讲解政策,手把手教我操作手机缴费。”九义村村民小徐指着手机上成功报销的凭证,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。这是该镇深化“周四民情走访日”制度取得的生动注脚,一本本民情处置台账里,写满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变“幸福账单”的暖心故事。闭环式管理畅通民情渠道,该镇构建“走访-记录-分流-督办-反馈”全流程闭环体系,推行“三件套工作法”:干部随身携带政策包解读惠民举措、记录本实时记载民情诉求、处置单跟踪督办落实成效。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走访活动,党员干部人均走访8-10户。立体化服务织密责任网格,通过“六员定位”,细化政策宣传员、党建指导员、基层治理员等6类服务清单,建立“周一微讲堂”制度强化干部业务培训。分层分类实施“三级响应”处置模式:村组立办24小时现场响应、镇级主办7日限时办结、县级联办14日集中攻坚。独居老人助餐服务、危桥改造升级、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项目相继落地见效。在紫阳村章家组,困扰村民的灌溉渠淤堵问题,通过“镇村吹哨、部门报到”联动,仅用5天便完成清淤疏浚、涵管铺设、道路拓宽全流程施工,让200余亩“望天田”变身“丰产田”。
“五到位”书写暖心答卷——乡村治理有了“幸福刻度”。政策宣传“入心入行”,镇村干部化身“法治播种机”,以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《宅基地新规》为教材开展专题宣讲7场,让村民听得懂、用得上。创新“案例式普法”,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土地流转、婚姻家庭等常见法律案例,推动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,现有村级法治骨干70名。民情采集“到边到角”,定点接访记共性诉求、农忙时田埂走访记生产难题、节假日上门探访记特殊需求。吸纳公益性岗位人员77人,在原有停车场基础上新增10余个大型货运车辆停车位,22.5万元改造的农贸市场不仅摆上了新鲜果蔬,更架起了干群连心的“彩虹桥”。矛盾化解“治早治小”,在9个村设立“和事佬”调解角,吸纳老党员、老教师等“五老”人员组成调解智库,土地界址纠纷在茶香氤氲中重划“和谐线”,赡养难题在家长里短间签订“孝心协议”,63件“鸡毛蒜皮”化作邻里相视一笑的默契。实行治理“四诊疗法”,日常走访“预诊”摸苗头、联席会议“会诊”定方案、多方联动“急诊”化风险、跟踪回访“复诊”防反弹,面对征地补偿等“硬骨头”,专班化运作让复杂矛盾化解周期大大缩短,曾经的“信访村”变身“和谐示范村”。
“周联月访”机制运行的背后,是333件民生诉求的闭环解决,是百余名党员的主动参与,更是2.3万农户逐渐升腾的获得感。当周四的晨曦再次照亮乡间小路,“背包干部”的身影仍在延续——他们用沾满泥土的脚步,丈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