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昌桥乡 > 专题信息

泾县昌桥乡:三“管”齐下推动基层减负走深走实

发布时间:2024-06-12 16:01 来源:泾县先锋网 作者:cqx 阅读次数:
【字体大小:

    基层政府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,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。为基层减负,并不是让基层干部不作为或是少作为,而是通过减少影响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事和谋好事的现实问题,让基层干部得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,不断提高工作标准、工作效率和为民初心,让减负工作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。

   减的是冗余任务,提的是标准要求。当前基层干部大多“身兼数职”,一个人对接多个部门,往往一件事没完成就又来了新任务。此外,有些部门为突出减负“实效”,改红头文件为白头文件,变纸质材料为电子文档,“换汤不换药”导致基层干部分身乏术。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,有些干部就渐渐满足于“过得去”,不求“过得硬”,把“做了”当成“做成了”,虽然表面上干得“风生水起”,但实际上“外强中干”,禁不住考验。类似行为不仅浪费了时间,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,长此以往还会对基层治理造成深远影响。因此,想让减负落实落地,不仅上级部门要加强沟通,减少同质材料的收集,多站在基层角度想问题、定决策,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,搞清楚基层应该承担哪些工作。基层干部也要提高自我要求,摒弃“工作分好坏、干事论大小”的思维,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,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,树立强烈的责任感,自我加压,在细分任务中抓关键,在实干笃行中补短板,在点滴实践中多反思,在各方监督中谋提高,不断提升工作的整体水平,保证工作成果的质量。

    减的是繁琐程序,提的是工作效率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:“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。”然而,很多工作看似“下放”,但基层的压力和责任却并未减轻。一方面基层没有决定权,遇到问题需要层层上报、逐级审批,影响了效率,另一方面基层承担了执行和落实重担,却缺少必要的资源和服务,向上求助依旧绕不开各道程序。这种现象导致基层干部在推动工作时“力不从心”,就将“拖字诀”奉为“真理”,认为多干多错,少干少错,不干就不会错,只要无人来问,无人来查,我就“按兵不动”,能拖一阵是一阵,这种思想看似“明哲保身”,实则“损人不利己”。作为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基层调研,简化办事的繁琐程序,敢于放权于基层,同时将资源下移,为基层提供必要支持。具体办事人员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提升工作效率和能力,提升个人工作的熟练度,另一方面遇到问题不能推、绕、拖,要主动作为,敢于担当,以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的干劲积极寻求解决方案,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,通过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对,确保任务高质高效完成。

    减的是不正之风,提的是为民初心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,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。作为基层干部,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做到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。从“文山会海”、过度留痕到表面文章、应付了事再到权责不清、虚假减负……桩桩件件都反映了不良风气的顽固性和复杂性,严重干扰了基层正常的工作运行,损害了公众利益。我们要从这些问题背后找到基层“减负”却“不减反增”的根本症结,开准药方、对症下药。鄂尔多斯市以数字赋能助力基层减负提质增效、铜陵市修订出台《村(社区)依法履职事项指导清单》等四个清单真正做到便民、利民、为民、安民等都是将减负工作记在心头、做在手上的典型范例。基层干部应该“见贤思齐”,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主动发现群众需求,将“群众要我干什么”变为“我能为群众做什么”,在求真务实、真抓实干中加强自我管理,主动接受监督,提升服务质量。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干部的监督力度,严惩不正之风,同时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,给基层干部“鼓劲”“加油”,让基层干部干得有激情、有动力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